EN
  • 医院线市场部
  • 苏州华健院线一部
  • 安徽为臻院线二部
  • 北京奎克肝病专线
  • 安徽为臻POCT专线
  • 大咖云集 · 精彩回放丨2022上海分子诊断专科分会——“肿瘤分子诊断前沿理论与技术高峰论坛”圆满落幕(上篇)
    发布时间:2022-07-15
    2022年上海分子诊断高峰论坛于2022年7月9日线上如期举行,本次论坛以“肿瘤分子诊断前沿理论与技术论坛”为主题,就肿瘤的分子诊断前沿技术研究展开深入探讨,旨在共同研讨我国肿瘤分子诊断行业的技术创新,展示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促进科研成果的共享。


    大会主席高春芳教授致辞:欢迎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线上参加2022年第一次上海分子诊断专科分会举办的高峰论坛。本次学术会议的重要内容是新技术展示,比如染色体外DNA变异特征谱是我们分子诊断领域需要关注的热点;同时本次会议也是多学科的融合,检验、病理、慢病管理等学科以及消化,肿瘤等领域专家一起关注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感谢大家对上海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学会的关注和支持,今年下半年学会还会有系列的专题会议,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

    高春芳.jpg


    大会主席孙奋勇教授主持:欢迎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线上参加本次会议,临检共话一起探讨分子诊断行业的新技术,并隆重介绍了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高春芳教授以及专题汇报中的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周晓燕教授。


    孙奋勇.jpg


    上半场会议,由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立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左小磊教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检验科翁文浩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检验科卢仁泉教授分别做精彩的主题报告。


    王立东教授以《贲门腺癌样本库建设和应用—染色体外DNA变异特征谱》为题,给与会专家分享了贲门腺癌相关的流行病学、病理特征、发病机制等内容,以及贲门癌样本库建设和应用和师徒三代60年以来做的有关贲门癌现场研究回顾性工作。我们看到老一代学者从细胞核组织水平阐明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的形态特征;新一代学者从分子水平揭示食管癌变机制,建立了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发现的分子分型和液体活检筛查技术;通过三代人接力,林州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近半,死亡率从第一位降为第四位。有着几十年对食管/贲门癌防治研究工作经验,研究团队认识到要降低食管癌和贲门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以下几个关键措施如:阐明食管/贲门癌变多阶段演进的分子机制,建立食管/贲门癌高危人预警和早期发现的分子分型和液体活检监测技术体系,以及色素内镜靶向活检+病理等。也就是说先建立液体活检技术,通过血清学分子标志物的方法,筛出高风险人群,然后对这部分人群再进行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从而实现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发现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王教授团队建立了5.4万例无症状高危人群36年随访队列,50万例食管癌患者48年随访信息数据库和样本库。基于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再对同一个体组织样品进行多组学研究,全面揭示基因、转录和蛋白的调控机制,进一步阐明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的分子机制,给我们展示一场食管/贲门癌相关内容的学术大餐。

    王立冬.jpg


    周晓燕教授总结: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肿瘤之一,世界上近一半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尤其河南省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王教授给我们分享了食管癌的临床病理,贲门腺癌分子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等内容。从王教授的报告里,我们也看到了他的团队做了非常多有关食管癌样本库及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样本库的建设在他整个研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到如何筛选食管癌的高风险人群,实现早期患者的预警,再进一步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从多个方面,包括SMP的位点,抗体的改变以及HPV病毒的感染,免疫组化等多方面揭示贲门腺癌的特点,特别是关于染色体外DNA的扩增碎裂,可能在这部分患者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王教授有关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也提示我们关注染色体外DNA的异常,可能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晓燕.jpg


    左小磊教授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框架核酸界面化学及生物检测应用》主题报告中提出框架核酸领域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新的运用形态。生物靶标的一般检测如 ELISA 会在磁珠界面上或者是在96孔板中进行抗体的固定,如此就使得本来存在于血液中能发挥作用的抗体功能状态变得不可控制,生物酶被固定后亦是如此。因此界面调控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抗体、酶分子等生物靶标赖以生存的界面是长期被忽视的场所。用界面调控的生物检测可以使生物分子达到原本该发挥到的亲和力或酶活性,是影响生物检测器件功能的重要因素。

    左小磊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四面体框架核酸在微状态调控、取向调控、动态调控等方面的作用。例如如何把在核酸分子的不规则微状态调整为更加有序、确定性的结构?在模拟同源重组蛋白的核酸构型后,用四面体框架核酸将中间的核酸序列拉直,使得拉直核酸序列与互补链的杂交动力学与效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或者是运用柔性框架核酸在不同环境中响应成折叠构型,去达到动态调控的作用。

    左小磊.jpg


    梁晓华教授总结目前临床上有较多肿瘤标记物在使用,但实际上很少有效果显著的肿瘤早筛指标,很多确诊时已是晚期患者。肿瘤标记物不管是蛋白质、激素、核酸或者其他的分子类型,最重要的是提高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左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研究检测方法的改进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度,也可从中发现新的可用于临床的标志物。其实很多基础研究的进展与检测技术的开发都有赖于像左教授这样的专家。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好的肿瘤早筛标记物能够应用于临床,早于影像学在细胞水平发现肿瘤细胞的踪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早筛。

    梁晓华.jpg


    翁文浩教授在《基因甲基化检测原理及应用——Septin9甲基化(mSept9)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报告中对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病因分类,分子分型以及我国结直肠癌早检现状做了系统分析,重点阐述了Septin9基因甲基化在肠癌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翁教授表示“相比于其他结直肠癌检测方法,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无论从灵敏度和特异度,还是患者依从性来讲,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属于结直肠癌比较理想的无创检测手段”。翁教授同时也指出Septin9甲基化阳性检出率与肠癌的分期相关,可辅助结直肠癌的分期和分型以及反映肠癌患者的预后;Septin9基因甲基化在CRC检测中相比FOBT、CEA和Ca-199有更优的诊断能力,联检也可大大提高对CRC的检测敏感性,并且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对Lynch综合征患者肠镜检查建议能给到提示作用。报告最后,翁文浩教授希望未来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与其他癌症相关基因联合使用,针对肠道肿瘤患者的疗效评估及随访复发监控,去实现患者的个体化诊疗。

    翁文浩.jpg


    王佳谊教授总结:翁主任就肿瘤甲基化最新的技术进展分享了独到的见解,并对Septin9甲基化相关内容做了着重介绍。我相信表观遗传学将来是诊断或者伴随诊断的趋势,也希望甲基化指标在未来成为一种新的检测突破。


    王佳谊.jpg


    卢仁泉教授在《新型胃肠肿瘤标志物-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T4)的测定及其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中阐述了CST4研究相关基础、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在胃肠癌中的应用,指出为真生物全球独家研发的CST4检测试剂盒对胃肠癌诊断的灵敏度总体在60%以上,特异度在82%以上,尤其早期灵敏度可以达到45%以上,显著优于CEA、CA199、CA724等传统肿标,如联合检测能大大提升临床诊断的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同时也展示了其所在的复旦大学肿瘤医院CST4项目相关的临床验证数据,高度认可CST4的诊断性能;提到血清CST4的含量与肿瘤分期、肿瘤直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与否均具有相关性,其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状态;最后分享了CST4的适用人群如:有胃肠道不适症状者、胃肠癌高发区中老年人群(年龄在40岁以上者)、胃肠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胃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家族性胃肠腺瘤病患者及溃疡性胃肠炎等。最后总结CST4项目能反映胃肠癌患者治疗效果、监控病情变化,判断预后、疗效评估和复发转移监测,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卢仁泉.jpg


    娄加陶教授总结:CST4作为新型胃肠道肿瘤标记物,卢教授的报告中阐述了标记物的分类、生物学特性以及CST4在肿瘤发生过程的机理,并结合在其医院做的相关胃肠道肿瘤诊断的性能评估。我们看到CST4在胃肠癌诊疗中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填补了现有肿瘤标记物的不足。CST4也被很多专家共识推荐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包括高危人群的一些辅助的筛查,已确诊胃肠患者的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等。


    娄加陶.jpg

    在热点讨论环节,本次高峰论坛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盛慧明教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李水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黄倩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周琳教、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胡海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检验科赵缜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刘庆中教授,就“如何实现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血液甲基化检测手段对于早期发现CRC及预后预测的意义?”、“胃癌标志物的应用现状及展望,CST4对于胃癌诊治过程动态监测的意义?”等话题,发表了各自观点与看法。


    Topic1:
    1、如何实现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血液甲基化检测手段对于早期发现CRC及预后预测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20715093136.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盛慧明教授:

    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多种肿标联合检测有助于实现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治。新型肿标从开发到临床验证,再到多中心的数据支撑,有望取代临床价值不高的传统肿标。在临床实践中,何种组合方式最佳还需要临床工作者去挖掘和探索。国家医疗资源有限,肿标的更迭需要各领域专家合力推动,为政府提供一个卫生经济学许可框架下的合理方案,最终为临床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李水军教授:
    高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新型肿瘤标志物在疾病的鉴别诊断、患者术后的疗效评估以及随访监测发挥巨大作用。内镜下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但受限于内镜依从性不高,临床急需Septin9、CST4等国家认证的血检产品。新型肿标与常规肿标联检,结合内镜、影像学等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肿瘤的精准化和个体化诊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黄倩教授:
    目前上海市已有大规模的高龄人群肠癌筛查工程,三次粪便隐血检测阳性者,建议做肠镜检查,但多数受检者对肠镜依从性不高。如果有一个较好的无创手段,筛选出高风险人群,有助于肠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基因甲基化是近年来结直肠癌诊断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Septin9甲基化检测特异性大于90%,肠镜总符合率达84.21%,应用于结直肠癌早筛,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


    Topic2:

    2、胃癌标志物的应用现状及展望?CST4对于胃癌诊治过程动态监测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20715093208.jpg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周琳教授:

    肿标广泛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早筛,但传统肿标CEA、CA199早期灵敏度不足10%,筛查价值有限,目前仍缺乏较好的早筛手段。胃肠镜活检虽作为金标准,但人群依从性不高。站在科研角度,多数标志物停留在开发阶段,真正应用到临床的很少,期待类似AFP的高特异性肿标,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胡海燕教授:

    近年来,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均呈上升趋势,但五年生存率差异巨大,关键就在于早诊早治,日本很早就将胃肠镜作为普查手段。我国近两年也将粪便隐血检测作为普查手段,胃肠镜的普及率在明显增加,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改善了患者预后,再过几年患者五年生存率会相应升高。CST4临床诊断价值较高,且属于无创检测,受检者依从性高,也期待其发挥更大的临床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检验科赵缜教授:

    我们大部分的医院做肠癌筛查时,粪便隐血检测结果阳性者,会建议进一步做肠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但属于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痛苦,人群接受度较低,且存在禁忌症,并不适用于全体人群,更为简便、高效的血清学肿标检测无疑是患者的福音。正如前面几位教授提及CEA、CA199等灵敏度太低,临床使用效果不佳。Sepitn9和CST4这两个新型肿标,灵敏度和特异性远优于常规肿标,他们代表肿瘤标志物的发展方向,其联合检测将大幅提高胃肠肿瘤的早诊率,对内镜检查是很好的补充。


    上海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刘庆中教授:

    现有肿标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特异性,胃肠特异性肿标则更少。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实现微小病灶的早发现,而内镜检查的依从性不高,需要血清学指标给到提示以进一步检查。CST4检测的敏感性达到62%以上,特异性达82%以上,明显优于传统肿标。也希望其在临床上能得到推广应用,进一步验证其优异的诊断性能和临床价值。


    大会主席孙奋勇教授总结:

    王立东教授围绕食道癌的系列研究,给我们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体现了历代专家学者对于我国特有食道癌的诊断和防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左小磊院长给我们介绍了核酸的框架结构,这个概念是樊春海院士全球第一个提出,是非常顶尖的前沿技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该技术开发的新型标志物会广泛应用于临床。翁文浩教授分享了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它作为一个表观遗传学经典使用的诊断方法,非常具有代表性,具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卢仁泉教授介绍了新型胃肠肿标肿瘤标志物CST4,期待其与传统肿标的联检,可以更便捷、直观地帮助临床解决一些问题,具有很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


    最后感谢所有与会专家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就如何实现消化道肿瘤早筛早诊早治及新型肿瘤标志物Septin9、CST4对于肿瘤预后预测的意义展开了热烈讨论,也再次感谢为真生物提供此次学术交流平台。

    孙奋勇.jpg

    会议最后,为真生物董事长王弢博士致感谢词:感谢与会的各位专家对为真生物的信任和支持,也很荣幸有机会协办本次高峰论坛。为真生物自创立以来,一直坚守“为真求实,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秉持“技术创新”和“临床价值”双驱动,在分子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和深耕。我们希望和检验专家、临床专家精诚合作,用创新产品为临床的痛点和难点持续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未来为真公司也会积极参与行业创新发展,为推动分子诊断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 弢.jpg

    咨询热线: 18962587365 (微信)zongcaiban@microdiag.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大道99号苏州纳米城西北区16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