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为真生物首期卫来论坛暨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诊疗与CST4临床应用新进展高峰论坛于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如期举行!
本次论坛围绕“聚力同行 ‘胃’来可期”主题,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与来自陕西省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型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及展望。
陈葳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当前我国胃肠癌诊治形势严峻,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凭借无创便捷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胃肠癌的筛查,大大提高了胃肠癌的早期诊治率。同时,肿瘤标志物对于肿瘤的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和复发转移监测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会议现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进海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周建平教授在“突破经典 ‘胃’来可期”环节分享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王进海教授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主题报告中指出,胃癌发病率在全球高居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率排在第4位,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43.9%和48.6%。目前我国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而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患者的5年生存率随着恶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同样是胃癌高发国家,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低于日本(80%),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具有比较完善的胃癌筛查体系。对高危人群进行门诊机会性筛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日本学者研究表明,近半数早期胃癌无症状,甚至部分进展期胃癌亦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普通门诊检出。胃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但因其属侵入性检查、费用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人群接受度较低,难以用于我国胃癌的大规模筛查。X线摄影、CT、MRI、PET-CT等主要用于确诊患者判断肿瘤浸润深度以及转移与否,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比较局限。肿瘤标志物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而CEA、CA199等传统肿标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阳性率仅20%~30%,在早期胃癌中的阳性率低于10%,因此对于早期胃癌的筛查价值有限。CST4作为新型胃肠特异性肿标,联合检测可有效弥补传统肿标灵敏度低的不足,有助于胃癌的早筛早诊。
周建平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新型胃肠肿瘤标志物--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T4)》的主题报告。周建平教授阐述了CST4的理论与研究基础、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在胃肠癌中的应用,指出为真生物全球独家研发的CST4检测试剂盒对胃肠癌诊断的灵敏度在60%以上,特异度在82%以上,显著优于CEA、CA199、CA724等传统肿标,如联合检测亦能有效提升诊断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同时,血清CST4含量与肿瘤分期、肿瘤直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与否均具相关性,其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状态,从而反映治疗效果、监控病情变化,用于胃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和复发转移监测。
在“百家争鸣 聚力同行”讨论环节,陈葳教授表示,随着医学影像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诊疗能力快速提升,全面步入精准医疗时代。为真生物的CST4是国家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胃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此环节,我们邀请到了陕西省内检验、体检和消化三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就相关热点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安书杰主任围绕几个“三”展开讨论。健康管理推行三早: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筛查原则有三:①安全、可靠、灵敏度高、特异性高;②快速、简单、易行、减少痛苦;③价廉。胃肠癌的筛查手段主要有三:①内镜;②粪检;③血清肿瘤标志物,各有利弊。CST4特点有三:早、准、安,是符合筛查标准的好指标,应用前景广阔。
陕西省人民医院干部体检中心唐怀滨主任表示,癌症的早期筛查是体检中心的重要工作,但受限于内镜资源不足、PG/G-17/Hp阳性者内镜依从性仍不高等因素,实际开展情况不尽人意。加强阳性人群的检后管理,是提高胃肠肿瘤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CST4与PG/G-17/Hp等指标组合,有助于“精准”筛选出真正意义上的胃肠癌高危人群,进而指导其接受“金标准”内镜检查,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
陕西省人民医院门诊体检中心隋永杰主任认为,CST4灵敏度高、特异度高,为胃癌的早期筛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选择,同时也期待CST4未来有更多实据来验证其准确度。
陕西省人民医院门诊体检中心杜洁主任、陕西省人民医院西院体检中心梁彤主任指出,传统肿标诊断效能不高,检测阳性通常导致受检者过度担忧,粪便检测依从性低,CST4对于体检是一个比较好的早筛标志物,给受检者更为精准的内镜精查建议。同时,作为新型标志物,站在科研角度,加速建立适合我国人群的诊断预测模型,对于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陈葳教授总结道,胃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时代,CST4这类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有望成为传统肿标的有益补充。陈葳教授高度认同CST4作为疗效监控指标的临床价值,作为早期诊断指标可能尚需更多探索。陈葳教授结合个人的肿瘤标志物研发及应用经验,提供了新的思路:CST4是否可与年龄、性别、Hp感染、PG和G-17等指标组合,建立新型风险预测模型。此外,陈葳教授对为真生物提出殷切的期望,比如方法学的改进、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的临床验证等,也呼吁各学科专家帮助企业共同探索建立更为简便的方法学,进一步提高检验效率及质量。
最后,陈葳教授感谢所有与会专家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就消化道肿瘤的诊疗及CST4的临床应用展开热烈讨论,也再次感谢为真生物提供此次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