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光教授分享了《我国胃癌诊治现状与MDT诊疗新进展》,胃癌发病率在全球高居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率排在第4位,而中国胃癌新发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一半。我国胃癌诊治现状不容乐观:发病率高、早诊率低、生存率低、医疗费用高,关键问题在于:无筛查、诊断晚、疗效差、生活质量低,临床亟须建立内镜早诊早治流程和规范。对于符合绝对或扩大标准的EGC患者,内镜下切除在OS方面不劣于手术治疗,ESD与外科治疗预后相当,ESD围手术期疗效更优,张开光教授也通过三个病例分享了ESD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价值。但同时也指出,内镜作为ESD的评判指标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临床需要更多、更精准的诊断方式来指导治疗。 胃癌已进入以外科手术为主,协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的综合治疗时代,这是胃癌治疗的长足进步。MDT在胃癌规范化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难点,张开光教授呼吁更多学者加入到MDT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胃癌治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张开光教授表示,目前在胃癌方面,仍缺乏特异性好的标志物,期待新型标志物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张开光教授持之以恒主持胃癌早诊工作,其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年“机会性筛查数量”26万,居各省市榜首,同时在门诊挂号系统建立“胃癌一站式综合诊治”模式。同时张开光教授牵头并行多项举措,以提高胃癌综合诊治,比如在安徽省消化病学会下成立“消化道肿瘤学组”、联合中科大生科院建立安徽省“胃癌综合诊治115创新团队”等,取得了一定成就。 和水祥教授在《胃癌的早期诊断》报告中指出,早期诊断是根治的前提,也是当前我国防治胃癌的关键。对高危人群进行门诊机会性筛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日本学者研究表明,近半数早期胃癌无症状,甚至部分进展期胃癌亦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普通门诊检出。胃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但因其属侵入性检查、费用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人群接受度较低,难以用于我国胃癌的大规模筛查。 肿瘤标志物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而CEA、CA199等传统肿标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阳性率仅20%~30%,在早期胃癌中的阳性率低于10%,因此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寻找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肿瘤标志物是临床所面临的问题,CST4作为新型胃肠特异性肿标,灵敏度远高于传统肿标,有助于推动胃癌的早筛早诊。 黄毅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新型胃肠肿瘤标志物--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T4)》的专题报告。黄毅教授阐述了CST4的理论与研究基础、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在胃肠癌中的应用,指出为真生物全球独家研发的CST4检测试剂盒对胃肠癌诊断的灵敏度在60%以上,特异度在82%以上,显著优于CEA、CA199、CA724等传统肿标,联合检测大幅提升诊断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同时,血清CST4含量与肿瘤分期、肿瘤直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与否均具有相关性,其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状态,从而反映治疗效果、监控病情变化,用于胃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和复发转移监测。 此外,黄毅教授团队评价CST4和DR-70对早期CRC患者诊断性能的研究成果在ClinicaChimicaActa发表,该论文题为《Combination of serum CST4 and DR-70 contributes to early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揭示了CST4和DR-70联合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CRC早期诊断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