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精彩回顾丨卫来论坛·全国启动会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2-08-15

8月10日,为真生物卫来论坛暨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诊疗与CST4临床应用新进展高峰论坛·全国启动会于线上圆满召开!


本次论坛围绕“聚力同行 ‘胃’来可期”主题,邀请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惠绵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府伟灵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与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们探讨新型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及展望,共同开启CST4创新之旅。

徐惠绵教授、府伟灵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当前我国胃肠癌诊治形势严峻,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凭借无创便捷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胃肠癌的筛查,大大提高了胃肠癌的早期诊治率。同时,肿瘤标志物对于肿瘤的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和复发转移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也是本次会议探讨的重点。

1.jpg

2.png

第一环节“突破经典 ‘胃’来可期”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葳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房学东教授共同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开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水祥教授福建省立医院黄毅教授分享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3.png

4.jpg

张开光教授分享了《我国胃癌诊治现状与MDT诊疗新进展》,胃癌发病率在全球高居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率排在第4位,而中国胃癌新发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一半。我国胃癌诊治现状不容乐观:发病率高、早诊率低、生存率低、医疗费用高,关键问题在于:无筛查、诊断晚、疗效差、生活质量低,临床亟须建立内镜早诊早治流程和规范。对于符合绝对或扩大标准的EGC患者,内镜下切除在OS方面不劣于手术治疗,ESD与外科治疗预后相当,ESD围手术期疗效更优,张开光教授也通过三个病例分享了ESD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价值。但同时也指出,内镜作为ESD的评判指标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临床需要更多、更精准的诊断方式来指导治疗。

胃癌已进入以外科手术为主,协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的综合治疗时代,这是胃癌治疗的长足进步。MDT在胃癌规范化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难点,张开光教授呼吁更多学者加入到MDT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胃癌治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张开光教授表示,目前在胃癌方面,仍缺乏特异性好的标志物,期待新型标志物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张开光教授持之以恒主持胃癌早诊工作,其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年“机会性筛查数量”26万,居各省市榜首,同时在门诊挂号系统建立“胃癌一站式综合诊治”模式。同时张开光教授牵头并行多项举措,以提高胃癌综合诊治,比如在安徽省消化病学会下成立“消化道肿瘤学组”、联合中科大生科院建立安徽省“胃癌综合诊治115创新团队”等,取得了一定成就。
5.png

和水祥教授在《胃癌的早期诊断》报告中指出,早期诊断是根治的前提,也是当前我国防治胃癌的关键。对高危人群进行门诊机会性筛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日本学者研究表明,近半数早期胃癌无症状,甚至部分进展期胃癌亦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普通门诊检出。胃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但因其属侵入性检查、费用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人群接受度较低,难以用于我国胃癌的大规模筛查。

肿瘤标志物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而CEA、CA199等传统肿标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阳性率仅20%~30%,在早期胃癌中的阳性率低于10%,因此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寻找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肿瘤标志物是临床所面临的问题,CST4作为新型胃肠特异性肿标,灵敏度远高于传统肿标,有助于推动胃癌的早筛早诊。
6.png

黄毅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新型胃肠肿瘤标志物--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T4)》的专题报告。黄毅教授阐述了CST4的理论与研究基础、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在胃肠癌中的应用,指出为真生物全球独家研发的CST4检测试剂盒对胃肠癌诊断的灵敏度在60%以上,特异度在82%以上,显著优于CEA、CA199、CA724等传统肿标,联合检测大幅提升诊断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同时,血清CST4含量与肿瘤分期、肿瘤直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与否均具有相关性,其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状态,从而反映治疗效果、监控病情变化,用于胃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和复发转移监测。

此外,黄毅教授团队评价CST4和DR-70对早期CRC患者诊断性能的研究成果在ClinicaChimicaActa发表,该论文题为《Combination of serum CST4 and DR-70 contributes to early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揭示了CST4和DR-70联合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CRC早期诊断的准确度。
7.png

第二环节“患者为本 聚力同行”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李勇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共同主持,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建思教授吉林市人民医院王宏光教授为真生物副总裁陈刚博士分享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8.png

9.png

陈建思教授在《胃癌的手术治疗与肿瘤标志物在围手术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专题报告中指出,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陈建思教授结合《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2》,详细阐述了Ⅰ期~Ⅳ期胃癌的整体治疗策略,强调对胃癌切除术后并发症进行规范管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胃癌术后随访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尚可接受潜在根治治疗的复发胃癌,或更早发现肿瘤复发或第二原发胃癌并及时干预处理,以提高患者OS。肿瘤标志物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随访指标,能较影像学更早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便于及时干预处理。CST4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对于胃癌手术患者,术后CST4含量较术前显著降低,因此对于胃癌手术的疗效评估具有明显临床价值。
10.png

王宏光教授为我们授课《细胞内镜诊治早期胃癌新视觉》,从消化科医生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了应用本院率先引进的EC细胞内镜来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经验。王教授通过三个病例展示了规范化胃镜检查流程,重点介绍了细胞内镜的分析评估,诊断早期胃癌后结合国内和日本指南进行ESD治疗,术后标本行病理检查,且最终将细胞内镜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一致性较高,体现出细胞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实现不取活检通过内镜观察发现病变细胞是否异常。

同时提到CST4作为新型肿瘤标志物,相比CEA、CA199在胃肠肿瘤的早期诊断中更加精准,并且在治疗疗效评估以及复发监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种创新性突破。
11.png

陈刚博士在《胃癌诊疗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专题报告中指出,胃癌诊疗中尚存在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比如缺乏理想的胃癌早期筛查标志物、无合适生物标志物用于选择具有明确临床获益的患者接受辅助放化疗、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最佳的随访/监测策略等。陈刚博士对胃癌诊疗生物标志物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基于2020-2022年系统性文献检索,分享了在胃癌不同临床诊疗场景中的生物标志物,重点解读了循环外泌体lncRNA-GC1用于胃癌早期诊断、HER2阳性胃癌用药指导、CD44v6高表达指导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术前叶酸受体阳性CTC用于胃癌复发转移预测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最后,陈刚博士与大家探讨了生物标志物临床价值评价策略,以及临床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期待能与临床专家们共同合作,在中国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评价和确认生物标志物在肿瘤临床诊疗中的价值,从而通过影响肿瘤诊疗的临床实践,以达到最终帮助患者提升总体生存期的目标。
12.jpg

在“临检共话 百家争鸣”讨论环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玮教授表示,随着医学影像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诊疗能力快速提升,全面步入精准医疗时代,新型标志物CST4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此环节,我们邀请到了来自消化、胃肠外、检验等领域的六位专家同仁共同参与,就热点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13.png


您认为如何才能实现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早发现消化道肿瘤的意义有多大?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元宏教授表示,消化道肿瘤生存期较短,一旦发现,靶向治疗手段有限,化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早期敏感的肿瘤标志物无疑能够推动胃癌的早期诊断。CST4是早期诊断的新手段新指标,但新项目的落地离不开临床的应用实践,也需要临床和检验专家共同来推动在各省的收费。CST4单独检测还是与传统标志物联合检测,何种方式效果最佳,也需要不断的探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卢仁泉教授指出,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无创、能多次反复检测”的特点,是检验科很好的抓手。肿瘤标志物的种类以及检验平台众多,各有利弊,如何选择需要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优化。以本院早期在上海推行的“30万人口社区大筛查”为例,最早采用的是FOBT,但有一定局限,即肿瘤必须伴随消化道出血才能检出,若检测血液指标可能更为准确。卢教授高度认可CST4在本院的性能验证数据,展现了很好的应用前景,也期待随着上海物价的公示,CST4能够尽快应用到临床中。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谢丽教授表示,目前胃肠道肿瘤的筛查主要还是依靠内镜,而大多数消化道肿瘤需要生长到一定程度才能在内镜下观察到,如果能在肉眼可见之前就能通过血液、粪便或者体液检测到肿瘤的存在,对于早期肿瘤的发现至关重要。CST4这类早期敏感、检测便捷、可重复检测的检测指标,对于临床和患者都是接受度较高且受益较好的指标。
14.jpg

请您谈一谈肿瘤标志物对胃肠癌患者治疗疗效及进展评估的意义,以及CST4的临床应用价值?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李胜棉教授针对这一议题,结合临床实践发表了个人见解。一般临床从三个方面评估治疗疗效或者是否复发:1.临床表现;2.影像学;3.肿瘤标志物。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进展,依赖于医生的个人经验,受主观因素影响。影像学作为“客观标准”有优势也有局限,比如免疫治疗可能会存在影像学假进展的情况,一般还是要依靠医生的经验来判断。肿瘤标志物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评估手段,CEA、CA199是目前指南推荐的评估指标,但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不足,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常出现假进展的错误提示,因此开发灵敏度高、可及性高的肿瘤标志物至关重要。李教授以ctDNA为例,指出其检验平台、费用、标化检测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因此实际应用受限,是一个“理想化”的指标。CST4具有更高灵敏度的同时,检测方便,收费合理(低于胃肠镜),更能满足临床要求,有助于胃肠癌患者的治疗疗效及进展评估,应用场景广阔,也期待未来CST4有更多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吉林省人民医院牟正华教授再次强调了胃肠癌早筛早诊的重要性,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若未能早期发现则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胃肠镜是诊断金标准,但属于侵入性检查,病人接受度不高,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手段。传统标志物CEA、CA199在临床上敏感度低,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确诊后CEA、CA199仍未高表达,因此并非医生能完全依赖和信任的指标。同时,胃肠癌的术后随访也需要一个好的监测手段,目前也是依赖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CST4作为新型肿瘤标志物,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且检测仅需2mL外周血,病人容易接受。本院即将引进CST4项目,相信这对临床工作将会有很好的借鉴和帮助意义。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向华教授作为外科医生,重点关注胃肠癌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监测以及治疗方案调整,肿瘤标志物作为常用的监测指标,能够较影像学提前2~3个月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对于术前新辅助治疗和术后复查均有价值。CST4在本院已有几百例的应用经验,展现了较好的临床价值,增强了其持续应用的信心。
15.jpg

郭玮教授总结道,肿瘤标志物为胃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了重要依据,三位检验专家从标志物的性能、单用还是联用、检验的便捷性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独到的学术见解。临床专家是提出科学问题、提供临床试验、最后回到临床工作中为病患提供诊断治疗,从三位临床专家的分享中了解到在胃癌的诊疗方面仍缺乏好的肿瘤标志物,CST4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的候选肿瘤标志物,希望能在全国各地得以应用,为临床精准的诊疗、为病患做出贡献。
在本次会议的尾声,徐惠绵教授总结道,胃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时代,早诊早治是出路,规范化诊疗是根本,多学科协作是核心,在此基础上,本次会议体现了非常好的多学科协作氛围。期待CST4这类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有望成为传统肿瘤标志物的有益补充,最终提高胃肠癌的早诊率、治愈率和远期疗效。

府伟灵教授高度认同CST4作为疗效监控指标的临床价值,作为早期诊断指标可能尚需更多探索,CST4填补了当前胃癌缺乏特异性肿标的空白,期待其在今后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中发挥独特的价值。未来我们也应紧跟国际前沿并结合国情,深化临床研究,让更多中国元素被引入国际胃癌各大指南之中,推进我国胃癌诊疗整体水平的提高。

最后,府伟灵教授感谢所有与会专家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就消化道肿瘤的诊疗及CST4的临床应用展开热烈讨论,也再次感谢为真生物提供此次学术交流平台!



咨询热线: 18962587365 (微信)zongcaiban@microdiag.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大道99号苏州纳米城西北区16栋